社会实践
【2025暑期社会实践】川农调研团走访成都周边:探访乡村振兴新面貌
时间:2025-08-17点击次数:作者:王雪梅审稿:宋三多

7月24日至8月1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蓉城周边乡村振兴调研团”深入成都周边多个村落,通过入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展开调研。团队聚焦村民生活条件改善、产业发展路径、生态环境治理及政策落实成效,以鲜活的基层案例勾勒出乡村发展的生动图景。

生活条件改善:从“基础保障”到“品质提升”

调研发现,成都周边乡村的基础生活设施已实现跨越式升级。过去泥泞的村道如今全部硬化为水泥路,基本实现“户户通”,村民出行不再受天气困扰;自来水管网全面覆盖,彻底告别挑水饮用的历史;电力供应稳定,空调、冰箱等电器普及率显著提高;4G网络无死角覆盖,智能手机、网络购物等现代生活方式融入日常。医疗教育方面,村卫生室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基础药品配备齐全,村民小病就医更加便捷。

产业发展提速:从“单一务农”到“多元增收”

调研显示,乡村产业正从传统粮食种植向特色化、规模化转型。水果种植、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不少村庄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等模式提升产业效益,电商平台的引入更拓宽了农产品销路。村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除务农外,不少人通过参与合作社经营、开设民宿或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生态与文化并重:从“环境整治”到“乡愁传承”

乡村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村里普遍建立垃圾清运机制,配备保洁员和分类垃圾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文化保护方面,老房子、古树等“乡村记忆”被纳入保护范畴,部分村落将废弃老宅改造为民俗馆或特色餐饮空间,既保留乡土韵味,又赋予实用价值。传统手工艺、节庆习俗的复兴,也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生机。



政策落地显效:从“惠民举措”到“发展期盼”

村民对乡村振兴政策的获得感较强。产业补贴、技能培训、养老保障等政策切实减轻了生活负担,技能培训尤其受到中青年群体的欢迎。但调研中也发现,乡村发展仍面临人才短缺、物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村民普遍希望引入更多农业技术专家指导生产,完善农产品冷链运输网络,并期待更多社会化服务助力产业升级。

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基础设施的“硬提升”,更是民生福祉的“软优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传承与政策支持的协同发力,正让乡村发展步入快车道。未来如何进一步激活内生动力、弥合城乡差距,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