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 “天府粮仓” 建设号召,将专业实践与社会需求调研深度结合,2025年7 月29日至8月10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硕士团队“朱门永存”队开展了以“天府粮仓”科技助农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不仅为养殖户提供病料检测与防治方案制定服务,还同步开展了病料检测实践认知与参与度调研,为后续实践活动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病料检测:精准检测筑牢养殖防线
实践期间,团队聚焦养殖场病害防控需求,系统性开展病料检测工作。7月29日,团队在朱德康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关于病料检测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的学习。7月31日,队员们接收到来自苍溪养殖户送检的病死鹅病料,该鹅群为174日龄,零星死亡。队员们对该病死鹅用咽拭子采集呼吸道样本,通过平板划线采集肝脑样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完成采集登记。
7月31日至8月4日,实验室针对该病料进行了检测。团队经过细菌分离纯化、16S PCR扩增、扩增产物送公司测序等流程,精准锁定致病病原微生物种类,共检测出2株表皮葡萄菌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8月4日,基于检测结果,团队为养殖户出具包含病原类型的鉴定报告,并结合养殖场规模、饲养环境等实际情况,给出关于用药、消毒流程优化及饲养管理建议。
问卷调研:数据揭示认知与期待
为深入了解社会对病料检测实践的认知与需求,团队于8月7日至8月10日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不同年级人员及相关专业群体。
认知与价值认可层面,80%的受访者了解病料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65%认可其在“指导合理用药”和“监测群体健康”方面的价值,60%认为能“提升养殖效益”,50%关注其对“保障产品安全”的意义,以上数据反映出病料检测的多元价值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
参与意愿与影响因素层面,55%的受访者表示有参与类似暑期实践的意愿,其中72.73%的动机是“提升专业技能”和 “积累社会实践经验”,54.55%出于“帮助养殖户”和“个人兴趣”;而45%无参与意愿的受访者中,50%是因“对内容不了解”,35%受“时间冲突”和“专业能力不足”困扰,15%认为“难度较大”。
实践需求与改进建议层面,85%认为“检测过程中的操作”最具学习价值,80%关注“样本采集”,65%重视“检测报告撰写”,55%提及“与养殖户沟通”;在能力提升需求上,75%希望强化“专业仪器使用”,70%期待提升“数据分析” 能力;针对支持保障,70%需求“专业培训”和“设备保障”,65%关注“安全指导”,45%的主要顾虑集中在“操作安全性”、“专业知识不足”和“与学业冲突“。此外,受访者建议检测报告需 “简化专业名词”“优化排版”,并加强与养殖户的 “经济效益分析” 沟通。
实践与调研双丰收: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此次暑期实践不仅提升了团队成员的专业实操能力,更通过科技服务直接助力养殖场解决病害防控难题,同步调研则清晰呈现了社会对病料检测实践的认知现状与需求痛点。
团队表示,未来将结合调研反馈,进一步优化实践模式:加强前期宣传以消除信息壁垒,增设前置专业培训以提升参与信心,完善安全保障与时间协调机制,让科技助农实践更精准、更深入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