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校地联动、深化合作-科技助力黔江肉牛产业升级
时间:2025-04-02点击次数:作者:王以鑫 贾先波审稿:宋三多

近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动物医学院左之才教授,王以鑫博士后,动物科技学院贾先波副教授、研究生胡震杰等一行4人赴重庆市黔江区开展科技服务行动,通过“顶层规划+养殖一线指导”模式,为当地肉牛养殖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户增收。

谋长远绘蓝图、助力产业升级

川农大团队到黔江后,便与黔江区畜牧发展中心盛卫东调研员、兽医科等肉牛产业相关负责同志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当前肉牛产业发展痛点与区域目标展开深入研讨。会上,双方明确将聚焦“全产业链升级”,从六方面深化合作:一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牛产业建设;二是建立饲料统一供应与疾病统一防控体系;三是针对示范大型牛场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四是组织粪污资源化利用、肉牛副产品加工等专题培训;五是联合申报产业扶持项目;六是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

畜牧发展中心盛卫东四级调研员提出“三步走”规划:未来三年,优先选取2-3家牛场作为科技示范点,探索高效养殖模式,形成成熟的养殖技术;随后向全区推广成功的养殖模式与技术;最终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格局。左之才教授针对发展中心负责人提出的粪污处理、活牛销售利润低等问题,建议将粪污资源化利用为有机肥进行种养循环利用;并面向高端市场,活牛屠宰并对牛肉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利润,拓宽销售渠道。贾先波强调要做好同期发情提高母牛繁育效率,并强调记录好配种率、怀孕率等关键指标,提高养殖效率。中心负责人表示:“川农大的技术支撑将加速破解个体户分散经营、技术标准不统一的瓶颈。”

技术落地、养殖一线解难题

次日,专家团队深入邻鄂镇、水市镇等多个肉牛养殖场,实地“把脉问诊”。在个体户王先生的牛棚内,团队一行针对现场管理中存在的疏忽问题进行了强调。“牛群混养导致生长差异大,饲喂效率低下!”针对犊牛与成年牛混群、病弱牛未隔离饲养等情况,建议牛群根据肉牛生长阶段、体重及健康状态,将牛群划分为育肥组、母牛组、犊牛护理区,并为每头牛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免疫、饲喂等关键数据。

左之才针对青贮饲料制作、取用等,指导青贮饲料如何防霉败,以及霉败饲料危害——易导致牛群腹泻甚至中毒、流产等降低生产效益。强调青贮料压不紧,压不实、收储时间对青贮饲料质量造成影响。针对如何提高牛犊成活率,团队一行建议母牛定期接种疫苗、加强产房消毒等,如注射鼻气管炎疫苗-牛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等,产房加强“勤消毒+保温+干燥垫料”。

在邻鄂镇养殖合作社,专家建议牛粪加工发酵,制成有机肥售卖“变废为宝”,提高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当日,团队与当地牛场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召开座谈会,逐一分析各场存在的技术短板,提出定制化改进方案,涵盖品种改良、圈舍分区、疾病防控与治疗、精准营养投喂等关键技术环节。

此次行动中,双方进一步深化交流,共同搭建“专家工作站”与“科技示范网络”。未来三年,每年派遣3-5名研究生驻点黔江,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养殖户提供常态化培训,重点提升肉牛屠宰加工、副产品开发等产业链后端技能。

贾先波表示:“我们不仅要让农户养好牛,还要帮助延伸产业链条,比如利用牛皮、牛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当地特色黄牛品牌,真正实现‘一头牛’的多重收益。”据悉,首批示范点建设正在筹备之中,预计三年内带动合作养殖户年均增收15%以上,为黔江区打造武陵山区肉牛产业高地奠定科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