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历经20余年 动医学院教师在野生大熊猫体内鉴定并命名一个寄生虫新种
时间:2017-06-05点击次数:作者:宣传统战部审稿:宋三多

近日,动医学院动物寄生虫病研究中心青年教师谢跃博士、杨光友教授与美国农业部及美国马里兰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合作,鉴定并命名了在四川野生大熊猫体内发现的钩口科钩口属线虫的新种——大熊猫钩口线虫(Ancylostoma ailuropodae n. sp.),将现有钩口科钩口属线虫的虫种增至15种。

早在1995年,动物医学院教师张同富、杨光友等人在研究中就发现野生大熊猫感染了一种寄生虫,从形态上看很有可能是一种新的虫种。但由于当时虫体数量及其分子生物学信息有限,无法完全准确鉴定。

2013年11月,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一只死亡的雌性野生大熊猫,我校动物医学院受邀对其做死亡鉴定。在病理剖解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采集到17条钩口线虫(包括7条雄虫、10条雌虫),通过分子遗传学、生态学、形态学等研究方法,最终科学鉴定出新的虫种——大熊猫钩口线虫。该虫种现已被全球共享的生物物种名称数据库(ZooBank)收录。

大熊猫钩口线虫寄生于大熊猫的小肠内,以吸血为生,可引起大熊猫出现消瘦、贫血、生长发育不良等,对大熊猫健康危害较大,该新种的发现在大熊猫的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由谢跃博士作为第一作者、杨光友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以Article形式日前在国际知名寄生虫学学术期刊《Parasites & Vectors》上发表。四川农业大学为该论文第一署名单位。(http://parasitesandvector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71-017-2209-2)

肉眼观察到的大熊猫钩口线虫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大熊猫钩口线虫及其口齿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