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人物
【医家泰斗】冯泽光——著名动物病理学家
时间:2024-04-30点击次数:作者:审稿:宋三多

冯泽光(1928-2018),男,四川成都人,教授,中共党员,著名动物病理学家,1953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63年8月晋升讲师,1978年2月晋升副教授;1987年2月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病理学研究会理事长,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畜牧兽医学报》编委等。在国内首次发现并扑灭绵羊瘙痒病(痒病),获四川省科技重大成果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潜心教育,静心育人

冯泽光教授治学严谨、言传身教、不计名利、甘为人梯,为我国兽医学科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冯老师大学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对家畜病理解剖学造诣较深,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1953年在四川大学牧医系兽医专业毕业后,担任家畜病理解剖学课程助教工作,1955年10月至1956年7月在解放军兽医大学进修家畜病理解剖学,1957年开始担任家畜病理解剖学理论、实验等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前一直从事病理解剖学教学,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合并为病理学后,继续从事病理学教学,效果好。冯老师还担任研究生《病理学研究方法》、《病理诊断实践》、《病理学进展及教学实践》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82年,冯老师开始招收兽医病理学(解剖组织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直至1986年,冯老师已经培养毕业2名硕士和3名在校硕士。1986年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兽医病理学硕士授权点。

冯老师从教40余年,始终扎根一线潜心教育,默默耕耘。因为工作需要,冯泽光教授两次延迟退休,继续担任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并担任研究生的病理学研究方法、病理诊断实践、病理学进展及教学实践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工作尽心尽责。

平台搭建,教材编写

冯泽光教授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与实验设备条件跃升为国内本科学先进水平的行列。1978年,我校收集家畜各种组织病理标本2000余件,切片标本50000余张;制作幻灯片500余张,挂图80余幅,这些绝大部分工作均由冯老师亲自收集与制作。此外,冯老师在建设病理解剖学的学生实验室、病理切片室、动物实验室、无菌实验室、标本陈列室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丰富了我校兽医病理解剖学的实验条件,达到了全国同类实验室领先行列。

冯老师积极撰写高水平教材,将毕生教学经验融入一本本教材。1979年,冯老师参加全国统编试用教材(农业院校)《家畜病理学》链球菌病等10个病的编写工作,1981年2月和10月分别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上册和下册。1982年又参加全通统编试用教材(农业院校)《家畜病理解剖学》泌尿与生殖系统病理两个章节的编写工作,于1986年由农业出版社开始编排出版。1982年参加合译汤姆逊著“普通兽医病理学”的第三章血液循环障碍,于1984年5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等。冯老师用自己一生的热爱,铸就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材,培养了大批动物病理学拔尖人才。

专注科研,硕果累累

冯泽光教授长期从事兽医病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动物病理学教育(教学)和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冯老师从事兽医病理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在国内首先诊断出羔羊白肌病、猪食盐中毒病、绵羊泰勒氏焦虫病、牛蕨中毒病、耕牛水肿病和绵羊痒病等,尤其在我国发现和扑灭绵羊瘙痒病(痒病)、防治畜禽硒和锌等营养缺乏和中毒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重大成果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等奖励以及四川省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奖等荣誉;在《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兽医杂志》、《中国兽医科技杂志》等重要行业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冯老师于1993年11月正式退休,退休后,他仍关心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热心为师生服务,继续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