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的号召,四川农业大学“情系三农——国医卓牧”马边分队江宏林、吴思语、李胤朴、余沁烨4人前往马边彝族自治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走访大池塘村、观音岩村等六个村落,考察青梅种植、冷水鱼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并重点通过童心课堂与红色教育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特色产业谋新篇 乡村振兴添动能
走访的各村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大池塘村的青梅基地进入盛果期,集体经济年收入从4万跃升至20万,两河口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年产10多万斤,并通过研学合作开启了农旅融合新尝试;石龙门村2400头能繁母猪项目稳步推进,年产300吨竹笋年产带动村民增收,茶叶产业引入红茶加工进一步拓展产业链;鱼苍山2500亩红心猕猴桃成为示范园区,特色小花生以高单价凸显差异化优势。这些产业如星火燎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趣味课堂播撒种子 知识暖流浸润童心
7月17日,两河口村小学的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团队为留守儿童开设的“动物科普趣味课”热闹开课。队员们用彩色图片制作畜禽图鉴,结合视频演示,生动讲解“小鸡如何长大”“猩猩在哪里生活”等知识。“小朋友们,要是被小猫、小狗咬到或者抓到,哪怕伤口很小,也要告诉爸爸妈妈,及时去打狂犬疫苗哦。这样能保护我们不生病,快快好起来~”队员举起手模仿注射器,孩子们瞪大眼睛认真听讲。互动环节中,“你画我猜”“动物传声筒”等游戏让课堂气氛高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用声音模仿小鱼、小鸭,用言语描绘家乡的养殖场。“我要把这些知识带回家告诉爷爷奶奶,告诉他们怎么养,小鸡才能长得更好!”二年级学生在听科普的时候说。短短两小时,课堂成为知识与欢乐的海洋,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关注家乡产业的种子。
党史馆内悟初心 红色基因代代传
7月23日,团队与当地入党积极分子共同走进马边红色党史馆,在历史长河中汲取奋进力量。展馆内,“彝海结盟”场景复原区再现了红军与彝族群众团结互助的历史画面,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革命家书,无声诉说着马边儿女的奋斗故事。“1956年,当地党员带头修通第一条乡村路,为养殖物资运输打通了生命线……”讲解员的讲述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在党团学习交流中,老党员分享道:“乡村振兴就像当年修公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干。”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 ,此次实践,正是川农学子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生动注脚。队员们以趣味课堂为契机,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知识与热爱乡土的种子,为乡村的未来储备希望;于党史馆中,感悟红色精神,将革命先辈的奋斗力量转化为自身前行的动力。他们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代又一代青年责任的接力。“情系三农——国医卓牧”团队会持续深入钻研实践成果,把所见所闻、所学所思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马边的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文化建设等出谋划策,以青春的智慧与汗水,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踏出坚实有力的步伐,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不负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担当 ,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